新闻学专业研学之旅 秋冬之旅
作者:文化传播与管理学院 来源:文化传播与管理学院 点击: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1日

 一、“独乐众乐”篇

 


图1 带队教师与新闻系同学在独乐寺合影

 

为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了解新闻传媒的魅力,2023级新闻A1A2班同学于11月17日上午8:00-11:30到天津蓟县独乐寺开展以“秋冬之旅 独乐众乐”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带队老师为新闻学专业教师李维敏老师,本次研学地点独乐寺,拥有独特的寺庙文化,以榫卯结构为建筑特色,不仅见证着一砖一瓦的坚实,也象征了我国佛教文化信仰的深厚底蕴。

跟随李老师的脚步我们先后参观了观音阁、韦驮亭、报恩院。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此系明代画师之作,保存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报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四合院式建筑,长约9米,宽5米,为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

 



图2 图3为独乐寺观音阁和伽蓝殿美景


其中宋子璇同学和她的小组了解到了“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的故事独乐寺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和庄严之感,充分展示了辽代的建筑艺术。寺庙内设有主殿、钟楼、鼓楼等建筑,其中主殿供奉着佛祖和众多菩萨。钟楼和鼓楼则用于示警和告知寺庙的活动。此外,独乐寺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和活动,例如每年的佛诞节,会有盛大的庆典和宗教仪式举行,吸引着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

 


图4 独乐寺美景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先生多次来独乐寺进行考察,并称之为“无尚国宝”。在这次活动中,参与的同学们积极热情,带着了解建筑与文化的视野对寺庙进行了参观。

其中李老师为大家讲了六祖惠能和其大师兄神秀对偈子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我国佛教文化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高境界,认识到应努力学习知识,更应该保持纯善与快乐。

在参观之后,大家互相拍照,最后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返回学校。同时,由于本次研学活动不宜大规模集体参与,本着顾及大局,互相谦让原则的本班其他同学在学校里完成了“记录秋日”的作业。我们与他们都拥有一个难忘和美好的上午。


二、“触摸文明脉动”篇

 


图1 带队教师与新闻系同学在博物馆大厅内合影

 

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2023年11月16日,在新闻学专业教师申世芹的带领下,我校2023级新闻学专业B1、B2班学生赴天津博物馆开展“触摸文明脉动,汲取历史养分”主题研学活动。

天津博物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馆内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现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绘画、玉器、文房用具、甲骨、货币、地方民间工艺品及近现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是天津地区最大的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机构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天津人文的由来”展厅、“中华百年看天津”展厅、“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厅、瓷器展厅、书法展厅、近代史展厅等,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天津人文的由来”(古代天津)展厅,“中华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展厅,同学们第一次对天津自旧石器时代末至清朝中后期上万年期间、自鸦片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期间的历史沧桑,对天津人民在津沽大地上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有了深刻的认识。

 


图2 “天津人文的由来”展厅 天津码头场景

 


图3 学生在“天津人文的由来”展厅阅读碑文内容


 

图4 天津报业发展情况展示

 

“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厅中,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程中积淀的丰厚物质遗存见证着时代的波澜壮阔。前人精妙的技艺、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创新伟力,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强烈地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图5 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周太保鼎

 

在“缥缃琳琅——天津博物馆藏古籍珍品展”展厅,同学们驻足于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古人的画像、雕像面前,注视着泛黄的纸张上“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与古人进行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联想到申老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上对屈原作品中爱国精神的分析;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实录精神的讲解,同学们对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道义追求,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义担负上的相通性有了更真实直观的感悟。

 


图6 四库全书


此次研学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让同学们在感受和欣赏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历史养分,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对新闻工作者应肩负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aidu
sogou